近期,诺贝尔科学奖终于颁布了。
物理学奖由英法美三名科学家获得,化学奖由日英美三名科学家获得,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两名美国科学家和一名日本科学家获得。
借此机会,我谈谈电的来龙去脉。这个与诺贝尔奖貌似没有关系,但本质是一样的。
因为我始终觉得电太重要了。如果没有电,人类还在黑夜中摸索。当人类面对灯火辉煌的夜晚,当我们徜徉在灯光制造的世界,我们可曾想过,人类在认识电,发现电,使用电的道路上,历经坎坷,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看见人类文明、科技发展的沉重足迹:
公元前600年左右:古希腊人发现摩擦琥珀会产生静电现象,这是人类对电的最早认识。他们观察到用毛皮摩擦过的琥珀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,如羽毛、草屑等。
1600年英国科学家威廉·吉尔伯特在《论磁》一书中记录了摩擦琥珀等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,并杜撰了“electricus”一词,意为“像琥珀一样”。
1660年德国科学家奥托·冯·格里克发明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,为电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工具。
1729年英国科学家斯蒂芬·格雷发现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,为电的传导和传输奠定了基础。
1733年法国科学家查尔斯·迪费发现电有两种,即正电和负电,为电荷的研究提供了方向。
1745年荷兰科学家穆申布鲁克发明了莱顿瓶,这是一种能够储存电荷的装置,为电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工具。
1747年美国科学家本杰明·富兰克林提出正电和负电的说法,并在1752年通过风筝实验,证实了闪电是电的一种现象,为电的自然现象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。
1785年法国科学家查尔斯·库仑通过扭秤实验,总结出了库仑定律,为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定量描述。
1799年意大利科学家亚历山德罗·伏特发明了电堆及电池,即伏打电池,这是第一个能产生持续电流的化学电池,为电的产生和应用奠定了基础。
1820年丹麦科学家汉斯·奥斯特发现电流能够偏转指南针的方向,即电流的磁效应,为电磁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。
1821年英国科学家迈克尔·法拉第发明了第一台电动机,奠定了电动机科技的基础,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提供了可能。
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,为发电机和变压器的发明提供了理论基础,使电的产生和传输变得更加高效和实用。
1866年德国工程师维尔纳·冯·西门子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,为电力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。
1877年美国科学家托马斯·爱迪生发明了电灯,使电的应用更加普及,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革。
1882年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家直流发电厂,推动了直流电的应用和发展。
1885年英国工程师威廉·菲尔安基设计的第一座交流单相发电站建成,为交流电的应用奠定了基础。
1883年美籍电气工程师尼古拉·特斯拉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感应电动机,为交流电的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。
1888年俄国工程师德布罗夫斯基和德尔伏发明了三相交流制,进一步提高了交流电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。
1891年德国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台三相交流发电机,并建成了第一条三相交流输电线路,标志着交流电在电力传输领域的广泛应用。
由此可见,从电的早期认知电,到发现电,到制造电,到广泛使用电,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也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,更是一个前赴后继的过程,还是一个多人多国多民族,互相促进与合作,以及接力发展的结果。
这个世界不是孤立的,人类不是静止不变的,只有融入人类大合唱,通过广泛交流,互相学习,互相尊重和理解,才能激发出民族智慧的火花,才能促进人类进步。
自己封闭自己,自己禁锢自己,本质是弱化自己,是缺乏自信的表现,是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恐惧和不安。
解放思想,实事求是,打开国门,敞开胸怀,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,逢山开路,遇水填桥,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。